K11 「Emerald City」展覽 反思空間奧秘
發布時間: 2018/03/29 18:38
最後更新: 2018/03/29 18:38
3月可謂香港藝術之月份,除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站舉行,K11 Art Foundation(KAF)亦舉行了「Emerald City」展覽,藉着別開生面的藝術表現方式,透視「空間」的奧秘,反思幾何學和空間感知的紐帶。是次展覽將於香港上環中遠大廈及中環chi art space舉行,展出約四十件藝術作品,涉及多種藝術媒介,包括繪畫、雕塑、錄像、攝影及特定場域裝置,探討幾何學(geometry)——原意指「丈量地球(geo)的學問」——如何牽動我們對於世界的想像。
「Emerald City」是KAF首個包辦研究、策展及製作的展覽,策展概念的緣起,可從其中幾位參展藝術家在互聯網尚未盛行的年代所創作的作品見其端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和傳媒的全球化現象,使人重新思考世界各地文化之間的連結方式,從而構想作為抽象空間的「世界」之新形態。這些思維同時推動了不同藝術流派的興起與革新。美國的新幾何派(Neo-Geo)、中國的理性繪畫(Rational Painting),以及超扁平普普(pre-Superflat Pop)前的日本藝術。幾何學成為這些始發於不同地區的作品之間的紐帶。
展覽將展出新幾何派先鋒藝術家Ashley Bickerton(b.1959)及Peter Halley(b. 1953)的作品,以幾何學的內外辯證法,闡述藝術和商品之間的脆弱界線,以幾何隱喻社會空間。同場展出的還有現居洛杉磯的華裔藝術家Carl F. Cheng(b. 1942)一系列雕塑作品。他在六、七十年代創作了許多便於攜帶的盒型裝置,在裏面「製造」生態系統,包括模仿大自然風化過程的《Erosion Machine》。與美國同期的大地藝術(Land Art)相比,這些和家電尺寸相仿的作品,具前瞻性把生態系統納入「人類紀」(Anthropocene)思維中。
受傳統藝術媒介的形式所限,如畫布、銀幕、鏡頭,大部份當代藝術作品皆無法脫離幾何的規範;「Emerald City」通過對照來自不同時代背景的藝術作品,呈現當代社會在文化輸出及社會構想中根深蒂固的幾何式思維,同時思考人們是否可以擺脫這些規範。
KAF亦邀請了藝術家陳翊朗、Peter Halley、Nik Kosmas、山河跳!、張如怡及黃慧妍創作作品展出。當中的藝術家新作,包括Nik Kosmas的大型場域特定作品——在遊樂場隨處可見的攀爬架。藝術家以刻意為之的「功能性的不對稱」,來重新設計看似尋常的遊樂設施,讓觀眾探索身體和周遭空間的幾何關係。
展覽將展出以下藝術家的現有作品(按姓氏排列):
Ashley Bickerton、Dora Budor、Nina Canell、陳軸、Carl F. Cheng、Dumb Type、Ajay Kurian、劉窗、陸浩明/ Alexis Mailles/ Peter Nelson、Oscar Murillo、沈莘、田名網敬一、The Play、唐嘉豪、Clarissa Tossin、王凝慧、Adrián Villar Rojas、楊沛鏗、張恩利及周思維。
K11 Art Foundation臨時展覽空間
- 地址:香港上環永樂街33號中遠大廈地下
- 2018年3月28日至4月22日
chi art space
- 地址: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18號新世界大廈2期8樓
- 2018年3月28日至5月31日